珠海持续探索对澳一体化供水大格局

日期:2019-12-16 来源: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主站) 字体: [大] [中] [小]

  为满足澳门、珠海城市用水需求,珠海避咸潮、修管道、建水库、引原水,因地制宜形成了“引提蓄”三结合原水保障模式,构筑独具特色的“江库联动、南北联通”一体化供水大格局。

  一边是西江滔滔,一边是海水环绕,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南端的珠海澳门,如何取一瓢饮之?同处西江水源系统,珠海澳门60年来和衷共济,避咸潮、修管道、建水库、引原水,突破诸多不利条件制约,历经多次历史性跨越,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库联动、南北联通”一体化供水大格局。

  潮起潮落应对咸潮

  珠海和澳门供水合作长达60年。为满足澳门、珠海城市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珠海建设水库群,由管隧串联各水库实现库库相通,后改由西江磨刀门水道引水,直至建成4条对澳供水管道。几度变迁,一个共同难题贯穿始终——如何避开咸潮入侵,获取淡水。

  时值初冬,咸潮高峰期已至。磨刀门水道沙心洲上,水松林绿影婆娑,竹洲头泵站值班员梁能钦在江水中取到样本,例行检测后记录下主要指标:咸度15毫克/升,无臭无味,浑浊度低。他注意到,位于下游的广昌泵站,此时原水咸度已超过2000毫克/升,远超我国生活饮用水水源咸度不高于250毫克/升的标准。“咸水覆盖到泵站取水点,就要频繁地开关放水闸门,根据潮水进退和咸度变化的规律来抢淡水。如果抢水失败,就要往上游重新找水源。”梁能钦说。

  珠海市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介绍说,磨刀门水道是西江八大出海口中径流量最大的一个,被称为珠澳人民的“母亲河”。上世纪80年代珠海建成西江磨刀门水道引水工程后,磨刀门水道成为珠海对澳供水最佳取水地,大部分水源泵站集中于此。但磨刀门水道是感潮河段,容易受到海潮影响。旱季或潮汐来临时,海水顺着河道上溯,部分沿岸泵站长达半年取不到合格淡水。

  在全流域干旱的年份,如咸潮长时间大范围覆盖,就要调度远水来“压咸”。2005年1月份,珠江流域江河水位低,海水倒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批准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方案——从1300多公里外的广西天生桥水库放水5亿立方米,江水顺流而下压住咸潮,保障了珠澳饮用水供应。

  在过去几十年的探索中,珠海应对咸潮,因地制宜形成了“引提蓄”三结合原水保障模式。珠海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万里说,“引”就是引西江水;“提”是因为西江水面比较低,通过泵站把水提到一定高程的水库,再通过管隧工程把水送到澳门;“蓄”就是通过水库储备淡水,作为咸期调节水源。

  把山顶“明珠”串成链

  珠海已建成的20多座水库,如颗颗“明珠”分布在南北山脉间。西江水在丰水期被提到这些“坛坛罐罐”里,以山为天然屏障,避开咸潮、海水倒灌和污染,供水时再由水库自流而下,输送到水厂。

  珠海水库数量不少,但分散且库容量小。随着珠澳用水量持续增加,现有水库供水压力加大,新建、扩容水库,并用管隧和泵站将山顶“明珠”串联起来,实现江库相通库库联通,以对水资源实施统筹调度,是珠海对澳供水工程设施建设的关键。

  2005年后珠海曾经历两次严重咸潮,取水点一再上溯,新建大库容水库如箭在弦。2009年选址于磨刀门水道斗门段上游的竹银水源系统工程动工。多方合作力排万难,以珠海水库建设史上最快速度建成了竹银水库等核心工程。斗门区水务局局长黄悦民介绍,2011年竹银水源系统工程建成后,珠海水库总库容扩大至7000多万立方米,供水调咸能力大为提升,珠澳市民至此彻底告别“咸水”之忧。

  联通水库犹如串“珠”成链,管道过大江、穿山脉,突破复杂地质环境和建设条件限制,铺设贯通工程创下水务建设史上多个纪录。2017年被列入《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珠海“西水东调”二期项目开建,工程管线全长约21公里,过磨刀门水道顶管工程的顶管管径2.4米,一次性顶管长度达2329米,是截至目前亚洲一次性顶进距离最长的顶管工程。刘万里说,在无任何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他们借助高科技手段定位、选线,优化顶管机头顶进技术,解决了纠偏、动力、避障等一系列难题,比原计划提早4个月贯通了“亚洲第一顶”。明年“西水东调”二期建成后,可缓解原有工程单管运行的压力,将原水输送能力从单日100万立方米提升至200万立方米。

  不久前通水的第4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以双向供水模式为对澳供水安全加了一道“保险”。珠海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第4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项目负责人章志仁介绍,工程十字门水域段的过江顶管有着极高的施工难度。横琴至澳门莲花口岸顶管正上方约10米处,是对澳唯一天然气管道。“顶管过程不能对它有丝毫扰动,对于施工安全要求极高,难度如同‘在瓷器上绣花’,我们结合图纸实地探测了5次。”横琴金融岛段顶管施工过程遇地下深厚抛石层和山林般凸起坚硬岩石,“由于机头极难破碎坚硬障碍物,为彻底清除并换填容易顶进的泥土,我们开展了密集布孔钻探,摸清顶管沿线地下坚硬物分布情况,再用重型机械清障”。

  管理从“源头”到“龙头”

  磨刀门水道位于西江最末端,上游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城市密集区排放物直接影响下游河水水质,流域面临潜在的水污染风险。为了确保高标准对澳供应原水,珠海在探索中形成了三级水质检测和管理体系——

  第一级是水厂生产班组和水源泵站机组人员每小时对进来的原水、出厂水和每个工艺流程的水取样,检测咸度、浊度、pH值等指标;第二级是水厂每天对进厂原水、出厂水和流程水实施水质监督;第三级是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水质监测站每天抽检出厂水、管网水和二次供水。“更进一步,我们在全部泵站取样检测,全部供水管理所每天在管辖区间取样做常规检测,真正实现了源头到‘龙头’的全程水质监督和把控。”刘万里说。

  地处磨刀门水道上游的斗门区,长期以来坚持“生态立区”,划定水源地保护“红线”,发展绿色产业,整治乡村人居环境,为珠澳守护一江碧水。斗门区区长马洪胜说:“作为珠澳的‘大水缸’,斗门当仁不让,宁可适度牺牲发展速度,也要保生态、护‘颜值’、优环境,为‘生态湾区’保‘水’护航。”

  在三级水质检测和管理体系基础上,以国家“863”计划科研项目落地为契机,珠海对突发污染事件的水处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开展技术攻关,一批高科技检测手段屡显身手。

  斗门平岗泵站曾选用一种对生物毒性监测仪,一旦它感应到某些毒性指标,便会发出信号证明水已经受到污染,这时就要采取措施,使用备用水源;他们还研发出移动式快速检测设备,突发污染事件发生后,工作人员可在第一时间携移动设备到现场采样,就地检测分析水中污染物,与送实验室检测相比,应对速度大大加快。

  “通过对污染物原位阻断、咸潮条件下的污染物处理、水源联合调度等技术综合集成,我们做了一个应急管理平台,应用到珠海原水供应系统调度中心,协助开展分析判断、提供方案和快速决策。”刘万里说。咸潮严重需要协调上游压咸放水时,可不再依靠经验判断,而是通过平台对水资源的精确计算和优化组合,确定更合理科学的放水量。

  珠海对澳供水六十载,重在统筹调度,贵在同心共济。更多的守望相助和未雨绸缪,让一江碧水润泽濠江。(记者 喻剑)

(编辑 谢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