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川最大的外来投资者。香港的投资“雪球”,还在越滚越大。记者6月15日从省商务厅获悉,今年1-4月,香港在四川新增投资逾4亿美元。截至目前,投资项目累计约3500个,合同金额达64亿美元。四川合同利用外资总额,每3美元中,就有1美元来自香港。
全新的合作领域进入决策层视野,深度的合作空间已经打开。香港加速度,助推两地经贸新跨越。
“川港经贸合作正在加速。”6月8日,成都中环广场38楼。在赴湖南参加“9+2”泛珠论坛前1个小时,香港特区政府驻蓉经贸办副主任谭帼贞接受了记者专访。即便是这1个小时,也是记者历经多日“争取”来的。“香港节奏快,从我们的经验看来,香港人在四川也是如此。”谭帼贞坦言常忙到午夜。川港经贸活动频繁,而发展合作的空间广阔,她和同事们忙于举办研讨会、考察活动,收集相关政策、数据,工作量不小。
继北京、广州、上海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在内地设立第四个办事处———香港特区政府驻蓉经贸办。今年2月5日正式挂牌后,经贸办的弦一直绷得很紧,覆盖西部6省区市的业务如西洽会、昆交会、泛珠论坛以及各类讲座、研讨会,接踵而至。
谭帼贞说,随着四川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川港两地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容不断丰富。
香港的平台效应正在彰显
记:发挥连接香港与四川的“桥梁”作用,经贸办为此做了怎样的努力?
谭:去年9月办公室开始运作以来,我们在成都和绵阳举办多次讲座和研讨会,并主动接触四川的企业,介绍前往香港投资的优势,为有意利用香港的平台“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目的是希望更多港企进入四川,也希望川企可以通过香港的平台投资融资。
今年初,我们联合四川省商务厅进行了一次港企在川和相关政策实践情况调研,这个月底就将公布结果。最近,我们又举办了川港中医药合作洽谈会和香港专业服务研讨会。对到香港和到四川考察的企业和商会,我们也提供服务。商贸以外,为促进文化交流,在四川也举办过香港电影周和图片展。6月21日在四川的“香港日”,除香港有关官员出席外,五省市的朋友都要来参加,这也是一个交流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活动都是在为更深度的经贸往来与合作造势。
记:借助香港这个大平台,川港企业如何牵手走向国际市场?
谭:香港是众多跨国公司集中的地方,营商的步调快、信息新。香港经贸办,搭建的是一座“内引外联”的桥梁,意在帮助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点、开店等,打开一扇面向全世界客户的窗。这不但有利营销,更有利于掌握环球市场资讯。香港的服务业进入四川,无论是管理顾问、市场营销、物流服务还是国际法律服务,都能帮助四川企业打进国际市场。
记:眼下的实质性进展如何?
谭:今年西博会期间,通过我们的牵线和努力,一下子从香港拉来7个重要的协会参观考察,还邀请了70名客商到会,目的也是让川企与港商有更多对接机会,寻求和张大合作的空间。当然,我们还有一个意图,即通过“对接”,互相交流、学习如何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眼下,利用香港市场融资的川企很多,比如绵阳的一家公司,刚去开了店。
反过来,今年香港企业更加积极参与西博会,以至于入川的香港企业代表团中,绝大多数是新面孔。还有一些香港大企业、大集团老总,经常通过经贸办打听四川的情况。
港商在川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记:港商对四川有着怎样的印象?
谭:大熊猫到了香港,报纸每天都在谈论,很多香港人都想来四川,四川的美丽风光和人文环境吸引着他们的目光。同时,四川资源丰富,内部市场大,很多企业家把投资西部、投资四川作为他们战略拓展的重要一步。普遍印象是这里很有发展潜力,商机处处,许多行业都需要深度开垦,比如物流业和银行业等。
记:在川港企的生存发展状况如何?
谭:很好呀,你看一个事实,香港是四川最大的外来投资者。这充分说明港企在川生存土壤的肥沃。这几个月,我们走访了数十家在川投资的香港企业。举个例说,我每天都要路过楼下的新世纪百货,这是港商去年下半年开的,看到人来人往购物的高兴劲,你就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感觉,他们在这里生存发展得很好。再有,我常常接到从香港打来的电话,咨询四川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一般情况下,进来一家,成功一家,就会有好的效应。当然,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为“引进来,走出去”创造好的环境,扫清一切障碍。
四川服务业可深度开垦
记:目前四川哪个行业对港商吸引力最大?
谭:四川就像一块正在开垦的热土,很多行业都值得探寻和提升。但我认为,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香港企业的介入必然会对整个行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川是一个有8700多万人的大省,巨大的市场,本身就有一个内部的发展空间。近几年,地产、物业发展很快。而香港经济总量的90%都是服务,比如物业管理做了几十年,经验很丰富。两地联手,将会优势互补,各有所得。6月21日的“香港日”上,有一个以房地产为主题的研讨会,其目的,就是要把香港服务业的经验带到四川,希望实现双赢。
记:下一步将有怎样的动作?
谭:沿海产业升级,很多在沿海办企业的港商,其生产车间向内地转移,内陆许多地方也有兴趣去承接。随着双方交流更深入,服务业也出现了大变化,香港的零售业已开始进入成都。借助这个机遇,我们将组织更多服务业考察团到四川。今年下半年,就将有一个物业代表团到四川考察。
今年,四川省提出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港商投资向服务业倾斜,正契合四川的发展方向,大有前景。下一步,我们将引领更多专业服务行业,进入四川市场。
>>>人物
两个简单的词越来越饱满
———香港人徐福燊的四川缘分
25年前的成都让香港人徐福燊印象极深。作为医学交流讲师,那是他第一次到四川,并且在成都一住就是一个月。现在,已经是四川省政协委员的他,每年都会在香港与成都间往返。
纯朴、简单
注定与此地有缘
“1982年,香港满大街都还是英文和繁体字。”徐福燊说,来到四川,看到简体字时“完全不懂”。这是一个他不了解的地方:大家吃饭时都用“粮票”;物价不高但商品种类并不丰富。一瓶小小的可乐,也必须要用外币才买得到。“很少有地方卖,也很少人买。”
纯朴、简单。徐福燊精心挑选出两个词,来形容25年前留下的印象。从一个口腔医师,到现在他的名片上已经有了一长串头衔: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国际经贸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香港注册口腔科医生、香港最高法院大律师、香港COVA企业董事。
“我女儿非常喜欢九寨沟。”随着逐年与四川的“亲密接触”,徐福燊带家人来的次数越来越多。四川在他眼中由两个简单的字变得越来越饱满:过去川人赴港和港人赴川旅游的程序复杂,现在只要简单的通行手续就可以了;过去四川科技馆往外走不远就是农田,现在城市中心地带已扩展到望不到边;过去买啤酒都是碗装的,现在世界各地的酒类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包容、热情
“我把心留在了四川”
2002年,20年后的徐福燊已经成为四川省政协委员。“我很慎重地选择了常住四川,而不是别的城市。”当时的他足迹已遍布全国,但四川依然是他的最爱。包容、热情。还是两个词,却倾注了更多的感情。虽然每年依然在川港之间飞行,“但我把心留在了四川”,徐福燊说。
在凉山州,有一所中学叫做普格中学,这里的学生每天都和别的学生一样,读书、写字。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还要感谢几位香港叔叔。过去,只在医学和法学方面交流,徐福燊总是遗憾不能为西部贫困山区真正做点什么。2002年西部论坛后,徐福燊和他的朋友们终于有机会在山区捐建学校,实现多年心愿。
丰富、舒适
不仅是生活,也指投资环境
“给予帮助”,是过去近20年徐福燊们的思维方式。香港回归后,从香港来川的专家和企业都希望提供资金和技术,为四川的经济起飞出谋划策;而逐渐的,香港人已经敏锐发现,经过几年发展,四川已是商机无限。
2007年,徐福燊决定将每年居住成都的时间再拉长一点。
“我打算开一个模具厂,现在要回来商量建厂房。”6月25日,徐福燊又将从香港“回到四川”。在他看来,作为西部龙头,四川招商引资有诸多优势:土地价格、人力资源、税收等,都较沿海地区低,可以节约很多投资成本。“丰富、舒适”这两个词,不仅是他对生活状况的概括,也包括了对川内投资环境的评价。
身为大律师的他,当然也乐于在四川继续干自己的专长。2007年CEPA补充协议之后,他笑称自己在四川又多了一个饭碗。这次回来,四川首届华侨华人社团大会暨四川省海外交流协会第一届理事大会,还将邀请他做嘉宾。他的工作重心越来越西移了。
“退休以后就不用来回飞了,直接搬来成都。”他说,他的两个女儿以后也可以跟着父亲,成为半个四川人。
>>>资本
港资银行入川 落点成都意在巴蜀
从成都城市之心商贸大厦俯瞰,新天府广场尽收眼底。
“四川这几年变化很大,打个比方,就像从这座楼上看到的天府广场,焕然一新。”作为东亚银行成都分行行长,香港人毛汉文2004年就已入川常驻,而作为迄今香港最大的独立华资银行,东亚银行和四川的渊源可以回溯到8年前。
第一家入川的港资银行
香港回归后,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上海、珠三角。西部大开发,让外资银行的目光西移。东亚银行敏锐洞察到,四川市场潜力巨大。1999年,东亚银行率先在成都设立办事机构,作为其拓展西部业务的“桥头堡”。
“设立办事处,就是要等待成立分行的机会。”虽然办事处不能直接办理业务,但这一阶段愿意到香港投资的川人,已逐渐把这里当作一个窗口:办事处为有意到港投资的川企提供信息咨询,并将川内客户介绍到广州、深圳、上海的分行,在其中扮演联络者角色。
5年期待,2004年12月,东亚银行成都分行正式开业,获准经营外币业务,成为入川的第一家独立港资银行、第二家外资银行。
“我的工作还包括到成都周边考察。”从2004年起,毛汉文的脚步踏向巴山蜀水。调查当地企业、考察未来网点设立,成为他的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
达州有丰富的天然气储备,广安的煤储量丰富,绵阳有长虹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德阳工业中心“二重”……说起川内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毛汉文如数家珍。在他眼中,这些都是未来可开展业务的对象,四川发展潜力巨大,这一判断不断得到证实。
川港经济间的纽带角色
凭借多年对川内情况的先知,东亚银行成都分行在引导香港企业来川发展中,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毛汉文把自己比作“向导”———积极、热情地为入川考察的香港企业提供丰富的投资环境咨询,而越来越多的川企,也通过银行搭桥入港考察。
东亚银行外币业务拓展范围呈逐年扩展趋势。除对大型企业开展业务外,毛汉文说,近两年,东亚银行也一直在为川内居民办理香港投资户。在还未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情况下,川港两地的交流平台已悄然搭建。
“我们是外资银行在川设立分行的先锋。”说到开办业务之早,毛汉文很自豪。不只是巧合。2004年东亚银行在川成立分行后的2年内,6家外资银行选点四川,建立分行。这些银行的进驻,让四川的境外经贸交流更为活跃。
今年3月29日,东亚银行和汇丰、渣打、花旗四家在川外资银行,成为首批获准在境内注册成立法人银行的外资银行;随后,东亚银行顺利申请到除境内公民以外客户的人民币业务。当然,四川大部分企业是需要人民币服务的,如果境内人民币业务的申请获批顺利,东亚银行将很快争取到和中资银行同样的业务经营范围。届时,东亚银行无疑将在川港间发挥更重要的纽带作用,而更多的四川人将有机会体验到东亚银行的贴心服务。
5月25日,东亚银行锦城支行正式纳客,成为西南地区首家获批的外资银行支行网点,港资银行又赢得一个第一。
从“牵线搭桥”到融入社区
“每一个客户走进服务大厅,工作人员都能喊出他的名字,大家像朋友一样交往。”这是毛汉文对未来工作场景的设想。
外资银行的最大优势在服务。随着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港资银行已做好在四川大显身手的准备。为企业搭桥的工作还将继续,进驻社区为居民提供个人投资理财服务,是港资银行侧重的未来发展方向。
多年观察,毛汉文总结出很多“四川特色”:川人喜欢追求新事物,很早就接受超前消费,刷卡消费方面“很像香港”;会合理使用价格低廉的小灵通;拥有汽车代步但并不十分追求档次……这些都是四川人消费方式和理财观念的体现。而了解这些特征,意味着银行可以据此设定未来业务的扩展方向,比如为四川人打造合理的理财方式、发行信用卡等。
毛汉文很有“香港特色”地说:“外资银行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开展的业务,东亚银行成都分行将在金融监管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把可以做的业务都做起来。”
>>>业界
“喜来登”见证川港十年
“长江实业在内地投资的多个项目中,成都天府丽都喜来登饭店是成功的典范。”成都长天有限公司董事、喜来登饭店副总经理朱汝辉说。
从1998年组建,至2000年正式开业,投资数亿,入川9年的喜来登饭店,一路得到当地政府和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协作。作为第一家入川的港资国际五星级饭店,喜来登无意中成为四川对外经济交流的见证者之一。
公司命名点睛川港情谊
“成都长天有限公司”是喜来登成都业主,这个名字看似简单,却并非信手拈来。港方投资者正是大名鼎鼎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取公司名的首字和“天府之国”的“天”字组合,寄予了牵手四川的美好心愿。而10年过去,喜来登在四川的一切,都融入了浓郁的川西文化。
喜来登的总统套房和别处不同。
套房厅堂茶桌上是笔墨纸砚和紫砂茶具,柜子上绘制着荷塘,两面墙上是四川画家绘制的都江堰和浣花溪工笔。最绝妙的是,墙边还有一排竹子,墙上高高的窗户体现的是古代蜀院风情。
“我也参与了设计。”朱汝辉说,在四川住了7年,他对蜀文化已有深厚感情。把这里的细节都融入蜀韵,就是要让住过这里的人都感受到、都记得这里是四川,是成都的天府丽都喜来登饭店。
长江实业选择四川,是看好它在西部的地理位置,酒店业发展空间很大。在他的记忆中,当时成都骡马市周围还都是平房,“显得拥堵”,但公司还是选定了这里。
现在,骡马市商圈越来越成熟,“这个城市发展很快”。5年后,地铁将在附近通过,从喜来登饭店楼上收入眼底的街区,会更具现代化气息。
酒店业折射对外交流
香港考察团、IBM、TOYOTA等各大企业代表……成都天府丽都喜来登饭店接待了许多来川的商务客人。
“同行也都住我这里。”朱汝辉笑着说。喜来登进驻时,四川的国际五星级酒店只有两家,另一家是总府皇冠假日酒店。当时,国际化管理在川内酒店业并不多见。在落子四川前,几乎所有“竞争对手”的考察团也无一例外选择入住喜来登。此后,这些同行大举入川。2003年,由法国雅高集团经营管理的索菲特万达大酒店进驻成都;2004年,德国凯宾斯基酒店集团也落子四川;2007年5月,香格里拉酒店集团旗下的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高调入川……
国际星级大酒店都青睐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根据省旅游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成都市已有7家五星级酒店和18家四星级酒店。
“我们主要接待商务客户。”朱汝辉说,从某种角度来看,酒店业的发展,商务旅客量增加,也能折射出一个地区对外经济交流的发展。
>>>资源
川港牵手旅游三重境界
6月,香江畔,香港国际旅游展正酣。“新四川、新产品”旅游产品展示台前,香港市民络绎不绝。此行,四川展团带去的,有精心包装的川南、川西、川北几条旅游线路。
参加香港国际旅游展,四川已持续10多年。“以香港为支点,四川入境游进入一个全新境界。”省旅游局副局长陈献春说。零散-试水-旅游板块-目的地,他用四个词概括川港旅游合作的步步深入。
从“零散”到“试水”
“香港是我省第三大入境客源市场。”陈献春说。2001年,香港旅游协会在成都设立分支机构,把四川作为其旅游市场开发的重点,来川的香港游客逐年增多。以此为契机,四川主动出击,在香港举办旅游推介会、公众宣传日,邀请香港旅游界客人到川考察。
2003年,川港旅游合作深度“试水”。“川港合作周”期间,四川旅游推介会上的一批招商项目受到港商关注,并得以落地。川港旅游合作由此走向政府、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新境界。
从“试水”到“旅游板块”
下飞机即遭寒流,香港旅游业议会主席何柏霆仍觉得“成都不太冷”。在一间著名川菜馆“很有兴趣”地吃过麻婆豆腐和夫妻肺片后,他连称“不怕辣”。全面了解四川,与省旅游局协商合作,是这位香港旅游业界领袖率团来访的目的。
2006年1月5日,何柏霆在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针对香港人的口味推广四川。
何柏霆的姿态,代表了“9+2”视角下旅游的新角度———打造省际“旅游板块”。其实早在2004年6月,由香港旅发局和深圳旅游局联合组成的考察团就已悄然入川,探求共同做大三地旅游蛋糕的路径。
从“旅游板块”到互为“目的地”
伴随香港旅发局在内地的第四个办事处———成都办事处2006年2月成立,川港旅游期待着“井喷”。这一年,香港来川游客为14.71万人次。
“互动”之下,对港促销仍在升温。去年10月,四川旅游业界坐镇华南市场,高密度进行“南国冰雪节”冬季旅游促销。今年前5个月,香港来川游客出现井喷式增长,同比增幅达50.3%。
但香港客源市场比重只占全国比重不到1%。“香港市场还有很大潜力。”陈献春坦言。目前,从四川出发直航香港每天有6个航班。随着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对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大。(编辑:李美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