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大平台

粤滇合力攻坚克难 心手相牵同奔小康

日期:2020-07-07 来源:云南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东莞、中山、深圳市帮扶昭通市

  建立协作机制 提供产业支撑

  一条珠江,将云南、广东连在一起;一场脱贫攻坚战,山海牵手情深意切。

  “云南所需,广东所能。”2016年9月,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广东东莞市、中山市帮扶昭通市;2019年4月,深圳市又与昭通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4年多来,广东云南两省四市携手并进,不断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向纵深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东莞、中山、深圳累计向昭通投入财政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企业投资资金共计80多亿元,累计选派支教、支医、农业等专业技术人才1000多人次,援建扶贫车间70多个,帮助销售农特产品价值10多亿元,免费招收昭通籍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上万人。截至2019年底,东莞、中山帮扶昭通10个县(区)已有9个县(区)脱贫摘帽。据今年上半年监测数据显示,东莞帮扶的镇雄已达到摘帽标准。

  聚焦目标任务建立协作机制

  2016年以来,东莞、中山、深圳与昭通4市党政主要领导坚持每年定期互访交流,召开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共商扶贫协作。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广东省建立省主要领导牵头、省级职能部门负责、结对帮扶州市的工作机制。在两省高层重视下,4年多来,东莞、中山就昭通脱贫攻坚困难状况、存在问题和短板进行调研,制订《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与云南省昭通市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8个专项合作协议》。2019年4月,深圳市加盟粤滇帮扶昭通团队,根据“1+8”协议,粤滇两省四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围绕执行“1+8”协议和携手奔小康两大主要任务,全面开展高层互访、干部交流、资金支持、产业培育、劳务输出、教育卫生帮扶、消费扶贫、组建扶贫车间、“万企帮万村”等方面强化沟通协调,搭建协作平台,完善结对帮扶,拓展协作领域,形成社会化帮扶大格局。

  山海相拥拔穷根。2016年以来,东莞、中山两市组织47个镇街、108个村(社区)组团帮扶昭通10个县(区),并与昭通74个乡镇、148个贫困村结对开展帮扶工作,动员433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结对帮扶昭通345个贫困村。2019年牵手昭通的深圳市,围绕产业园区开发及项目引进、高原特色产业、页岩气开发、人才交流和劳务输出、校校合作,兴办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国资国企融合发展等方面对昭通进行全方位帮扶。

  推进产业合作强化造血功能

  “数据线引来产业群,产业链串起脱贫路。”广东东莞立时科技有限公司昭通基地总经理米志勇介绍,2018年东莞立时科技公司入驻昭阳区扶贫产业园,主要生产加工手机数据线等电子配件产品。为帮助立时科技补齐产业链,去年底东莞市将一家新能源电池生产企业引入昭阳,今年以来共为昭通引进电子类企业14家,正在对接落户的电子企业有12家。围绕一根数据线,昭通已经初步形成一个产值超10亿元的电子产业集群,带动了周边2000多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收入能达到3万元。

  “改造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为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中山市加大产业扶贫协作力度,引进中山市国资委下属国企中山兴中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昭通市国资委下属国有企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永善县民营企业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扶贫模式发展产业,打造云南省首个混合所有制东西部扶贫产业协作项目,推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助力贫困群众增收。目前,该项目已带动群众种植方竹10万亩、小米辣2000亩,通过项目合作和扶贫车间建设,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00余人脱贫致富。

  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来自广东东莞、中山的一大批企业纷纷到昭通投资兴业,成为昭通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强化劳务协作带动群众增收

  “我们在中山挺好的,一个月下来工资有4200元,媳妇也能挣到3500元,两份收入加起来比以前翻了一倍。”电话那头,颜文国的话语中满是喜悦。

  颜文国是永善县溪洛渡镇新拉村村民,通过东西部劳务扶贫协作,他和妻子蒋胜碧搭乘县里的“务工专列”到中山市务工。一起踏上外出务工旅途的,还有喻廷锋、龙兴健等10多个老乡,他们全都在中山市木林森电子公司上班,主要任务是加工组装LED灯,每个月都有三四千元的稳定收入。

  昭通是劳动力资源大市,全市320多万农村劳动力长年外出务工。按照“近抓外出就业为主、远抓产业培育支撑”的思路,该市变无序输出为有序输出,通过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立足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建立劳务协作议事协调机制,在东莞市、中山市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1个、派驻工作人员33人,全力做好维权服务、联络管理等工作。设立1306名劳务输出村级联络员,对接岗位信息和组织输送工作。加强与深圳市人才集团、劳动服务公司以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劳务协作,推动昭通籍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到深圳市稳定就业。强化稳岗补贴、交通补贴等政策支撑,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上门等活动,提升就业帮扶质量,积极引导其消除“不想出去”的思想和“不敢出去”的顾虑,激发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性和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自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东莞、中山、昭通3市围绕聚焦精准对接、实现机制协同,聚焦精准组织、实现动员协同,聚焦精准推动、实现市场协同,聚焦精准落地、实现稳岗协同“四精准四协同”模式,着力提高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共举办培训班647期,培训贫困人口4.53万人次,2.35万贫困劳动力实现有计划、有保障地转移就业。

  此外,昭通市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强化产业招商引资,支持鼓励外企带设备、带技术、带订单创建“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不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目前,全市建设扶贫协作车间16个,吸纳1034名劳动力就地务工,实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为脱贫带来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有力支撑。

  珠海市携手怒江州

  立足资源优势 注入源源活水

  2016年,珠海市跨越山海,与怒江州结亲,携手决战深度贫困。

  4年来,珠海以“怒江所需,珠海所能”的帮扶思路,用东部之长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探索创新,从产业建设到扶智扶志,从技能培训到劳务输出,从教育支援到医疗帮扶,倾心尽力,全方位多领域推进扶贫协作工作,真金白银、真心实意帮助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打赢深度贫困攻坚战。

  产业帮扶引活水

  资金、技术、管理等“发展性资源”丰富,是珠海的强项;气候、生态、林地等“基础性资源”富集,是怒江的优势。根据两地实际,珠海和怒江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强项”与“优势”结合,推动产业合作建设,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让农民赖以为生的土地长出能致富的果实,改变怒江多山缺地、有物缺钱的状况,强化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清晨,东边高山刚露出鱼肚白,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甲生村村民陈永福就到山上背腐殖土,为种植羊肚菌准备肥料。去年冬季,虽然受到雪灾影响,但是陈永福的4亩羊肚菌仍有4.8万元收入。

  “没有珠海亲人的帮助,我现在还只会种包谷。感谢珠海亲人帮我找到这条致富门路。”陈永福开心地说。

  2017年,珠海采取“分散组织生产、集中规模经营和以奖代补”模式,引导怒江各族群众种植羊肚菌。3年来,珠海帮扶怒江发展了2000多亩羊肚菌,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900余户3000多人,羊肚菌种植已成为怒江众多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好项目。其中,仅贡山县羊肚菌种植面积就超过1000亩,惠及1000余户。

  盛夏,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河口养蜂基地山花绽放,蜜蜂飞舞,蜂农们正忙着把蜂蜜运往昆明、珠海等大城市。

  2018年5月,珠海市引进珠海何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分散布点养殖、突出技能传授、保障产品销售”的帮扶方式,在怒江推广中蜂活框养殖。截至2019年底,珠海市投入4618万元,在怒江166个村组布放22750箱蜂群,培训当地贫困户2236人,带动2561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怒江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进城入镇后,珠海市引导珠海企业到怒江,以“珠海帮扶+公司+贫困户”的方法,在怒江各扶贫搬迁安置点内建设民族服饰加工、棒球加工等各类扶贫车间15个,吸纳以家庭妇女、残疾人为主的贫困劳动力1030人就业增收。

  2017年至2020年,珠海市已实施对口帮扶怒江产业项目166个,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71亿元,涉及特色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和中华蜂、家禽水产等养殖产业,以及农产品、民族服装和手工艺品加工车间、乡村农家乐等服务产业,使8万多人受益。

  劳务输出增动力

  今年3月16日,泸水市689名外出务工人员,乘坐14辆大巴车到达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开启脱贫致富的“务工之旅”。

  “这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刻,再苦再累也值了。”珠海市对口怒江州扶贫协作工作组成员李享昌说。

  “窝在山上种包谷,一年到头挣不着多少钱。到珠海市,只要肯吃苦、肯动脑、肯学习,一个月最低能有4500元左右的收入。干上几年,一栋新房就建起来了。”泸水市古登乡亚碧罗村村民阿雄华已在珠海务工两年,对外出务工的好处深有体会。

  怒江经济社会欠发达,社会发育程度低,工矿企业少,商贸业发展滞后,就业吸纳能力弱,广大群众大多靠山坡上的包谷地生存,脱贫增收门路非常狭窄。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珠海对口帮扶怒江以来,把群众素质提升、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作为花钱少、受益多、见效快的精准帮扶措施。专门设立怒江州驻珠海市劳务服务工作站,对积极吸纳怒江籍劳动力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对劳务中介机构、村组干部、劳务经纪人、务工带头人、驻厂管理员等参与者,根据转移劳动力人数和稳定就业情况予以奖励,引导怒江农村劳动力到珠海务工就业。

  走出峡谷,山的那一边,是广阔无垠的大海。

  2018年,福贡县子里甲乡金秀谷村党总支书记坡相夺带着41名村民到珠海务工。两年的务工生活,让这群习惯于“朝阳下地、夕阳收锄”的山里人真正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转变了“农民只能在土里刨食找出路”的传统观念。到今年3月底,在珠海务工的金秀谷村村民由原来的41人增加到了273人。

  “让怒江贫困群众走出大山到珠海务工,他们只要在穿衣着装、卫生养成、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我们的努力就是值得的。”怒江州委常委、副州长、珠海市对口怒江州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叶真说。

  珠海、怒江两地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实名制动态跟踪就业服务机制,先后组织50家珠海优质重点企业赴怒江开展劳动力转移招聘对接活动40场次。怒江州向珠海市转移劳动力实现从无到有,仅今年2月20日至今,就有5524名怒江人到珠海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37名。

  长效机制强活力

  “贡山羊肚菌种植厂的建设要抓紧进行,把羊肚菌种植致富经验传授给更多贫困群众。”淅淅沥沥的雨中,贡山县副县长、珠海市金湾区派驻贡山县工作小组组长李海清与贡山羊肚菌种植带头人余丽萍在闪当村羊肚菌种植基地,探讨如何扩大羊肚菌种植范围。

  在怒江大峡谷,珠海帮扶工作人员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产业基地,一心一意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忙劳碌。

  为打赢怒江脱贫攻坚战,珠海成立了由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定期报告、信息交流等工作制度,历任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均到怒江开展调研,召开了15次工作联席会议。制定了3年工作规划及7个具体方案,形成了“1+7”的长效帮扶工作格局;8个区(管委会)向怒江对口县(市)选派驻县干部15名,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4.3亿元,分别对口帮扶怒江四个县(市);175家企业、69家社会组织与怒江贫困乡(镇)村开展结对帮扶;两地107所学校结成58对对口帮扶关系;18所珠海医院与14所怒江医院结为对口帮扶关系。

  针对怒江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比例高、新建社区多、农民市民化需求紧迫的特点,珠海先行先试,组织动员13个优秀社区与怒江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结对,帮助搬迁群众学技能、改观念,让大家有活干、有收入,过上好日子。

  自2016年8月开展对口扶贫工作以来,珠海市选派近500名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奔赴怒江,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1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00多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1万人脱贫;先后投入2.1亿元,援建6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和4个危房改造点,解决了当地2618户8530名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

  从人才支援、资金支持到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珠海与怒江携手勾画“江海情深、携手共赢”的最大同心圆。

  当前,怒江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珠海市将与55.3万怒江各族群众一道,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记者 蔡侯友 沈迅 李寿华)

(编辑 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