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与大湾区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是距离贵州省最近的发达地区,是全省招商引资的主要投资来源地,是贵州扩大开放合作的主攻方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化与大湾区合作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多措并举降低物流和贸易成本。一是争取中央支持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二是着力强化物流服务体系。围绕西部现代物流枢纽建设,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体系,深化海港、空港、陆港多式联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畅通与大湾区物流大通道,推动物流协同联动。加快建设贵阳、遵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黎从榕”现代综合物流枢纽。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大力招引一批大湾区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来黔发展。针对一些大型工矿企业聚集的园区,推进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三是提高贵州作为西部物流枢纽地位。配套引导政策,吸引周边省份货物在贵阳中转聚集,从大湾区港口进出境。推动广州港、深圳港等在贵州设立无水港,把贵州作为广东进出口企业在西部地区的首要集散中心。
深化产业合作。一是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大湾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黎从榕”产业转移示范区,研究探索以市场化方式设立贵州与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二是加快共建产业园区。加强省市县协同推进,加快推动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和省级园区(开发区)与大湾区进行产业对接,高质量建设产业园区。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为主攻方向,积极引导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贵州集聚,合作共建产业研发生产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数据中心备份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协作基地、大湾区新型建材供应基地、中药(民族药)制造基地、产业链关键环节产业备份基地。
对标大湾区促进改革开放。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生产运营、退出市场等方面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贵人服务”品牌。为大湾区行业龙头或供应链骨干企业打造定制化专业引进方案,推进土地、用矿、能耗、资金等指标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对大湾区招商引资重点产业项目,开辟用地用矿审批“绿色通道”。建立省级统筹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制度,对关停、整合、压减产能等腾出的能源消费指标,优先配置给大湾区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设立大湾区入黔企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企业的前期融资、搬迁补贴等。深化高效联动审批改革,优化创新审批路径,加快项目审批流程再造,采取专班推进、顶格洽谈、前置服务、并联审批、容缺审批、信任审批等措施。对照大湾区的标准,从产业规划、土地税收政策、配套设施条件、人才引进等各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二是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全流程无纸化,推动放宽特定服务领域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限制措施。加快推动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海外仓等实施“沙盒监管”模式。三是共享开放平台载体。积极参加大湾区经贸投资交流各类活动。持续举办贵州·香港经贸交流活动;通过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平台,积极与葡语国家及地区开展经贸合作。充分利用贵州现有茶博会、酒博会、辣博会等展销平台,共同定期举办产品展示会、经贸洽谈会等活动。推动湛江等港口口岸功能向贵州延伸,畅通“贵州—湛江—大湾区—海外”运输通道。
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一是以粤黔产业招商“四加”模式为主抓手,打造区域协调发展试点。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招引大湾区企业来黔发展。充分挖掘贵州优质资源与产品,发挥大湾区市场消费拉动能力、营销能力和国际贸易地利与平台优势,促进贵州省产品走向更大市场。以盘活升级利用贵州现有产业载体(产业园区等)为基础,让大湾区企业总部资源与贵州产业基地资源有效互补互通。充分发挥大湾区研发对贵州制造的创新赋能优势,以及两地制造业产业链延伸叠加效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互利共赢。二是共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共同助力完善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促进各地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空间均衡。打破地区封锁,共同提升国内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笔者:白明 谢松 刘杜若 万坚,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 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