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泛珠网2022 > 泛珠智库

粤港澳大湾区应是“双循环”先行区

日期:2020-08-19 来源:南方网 字体: [大] [中] [小]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谋划中国经济下一程的重要内容。作为联结国内外两大市场、引领国内外双向开放的重要区域,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在新征程中育新机、开新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遇、位置、路径又是什么?

  今年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多次强调“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战略选择,对于“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推动“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内社会经济行稳致远,实现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循环”是在育新机、开新局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深度衰退和全球化消极因素不断增多的困扰,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特别是人员流动受到极大限制,大国分歧和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受到干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长期化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最新变量。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8月中旬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000万,死亡病例超过75万,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和影响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月份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按市场汇率算将收缩6.1%,全球贸易量将减少11.9%,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冲击和经济深度衰退,一些国家个别政客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污名化,不仅不顾本国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消极应对,而且挥舞保护主义大棒,甚至干扰和误导国际社会协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成为全球化新的消极因素。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果断出击,采取断然措施,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并及时与国际社会分享相关信息、最新实践和案例,为国际社会有效应对疫情赢得了时间,积累了经验。中国经济也因此在二季度实现复苏,同时为国际社会应对疫情提供了大量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是20国集团中唯一一个能够在2020年实现增长的经济体。中国应对疫情和重启经济的实践一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亮点,也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希望。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举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释放国内市场活力

  促进国内大循环就是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打通“断头路”,畅通“大动脉”,完善“微循环”,充分释放国内市场活力和我国超大内需,调动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国内供给和有效需求的高效对接。首先要打破地方保护,消除各类行政限制和非公平竞争,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大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和有效需求,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其次,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加大减税降负和金融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创造力,增加有效供给。其三,要创新流通环节市场监管方式,彻底清理不合理收费,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实现要素市场自由流动,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最后,要继续引导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在稳住传统消费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和数字服务为特点的新型消费,支持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模式。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关起门来封闭运作,而是要利用国内相对强劲的增长活力和超大市场,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更好地联通和带动国际市场,充分释放企业活力,扩大有效供给,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各国分工协作、公平竞争、互利共赢这一长期趋势不会逆转。必须具有战略定力,审时度势,不随国外个别政客起舞,不受个别国家误导,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动摇,加强科技创新领域开放合作,通过国内大循环首先把自己的事办好办实,进而助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快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参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既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制胜法宝,也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动力,加快促进国内大循环必须依赖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中国没有也不会置身事外袖手旁观,通过维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抗疫物资、技术和经验。面对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中国更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也将继续通过国内大循环释放需求潜力,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大舞台,为进口产品提供更大市场,并带动全球经济重启和复苏。面对全球化消极因素,要继续坚持开放、包容、平等、协商、互利的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与国际社会共克时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七年来,取得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成果,涵盖互联互通、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海洋、环境和卫生等领域,赢得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认同,成为新型全球化的一面旗帜。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要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效对接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加强经贸投资合作,创新拓宽融资渠道,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倡导绿色文明理念,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将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纳入“十四五”规划

  编制“十四五”规划是今年社会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纳入并细化到各级政府的“十四五”规划中。

  首先,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要将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区,进一步释放沿海发达地区的新动能,带动中西部和东北经济共同发展。

  其次,要充分利用自由贸易港和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创新平台。既要不断提高这些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的开放水平,也要研究探索这些开放创新平台的对内开放机制,服务国内大循环。

  最后,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